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Le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乐山外国语学校初中教学视导综述

发表时间:2022-09-09 13:25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市初中教育教学现状,落实双减背景下“减负不减质”的目标,强化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质增效,9月6日,市教科所所长许泽能、副所长程文华率初中九大学科教研员开展了对乐山外国语学校的教学视导工作。

各学科教研员对听取了同一课题下学科老师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并和组内老师就听课内容、初三复习、教研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学科组内的充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语文

语文学科的视导主要听了初三6班陈宇璐老师和初三18班潘瑶老师的课。两位老师以《我爱这土地》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潘瑶老师以理解现代诗歌为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诗中的修饰语理解诗人笔下的意象,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并且学习添加修饰语、凝练意象以传达诗情的诗歌创作方法。潘老师以“读”作为解读文本的主要手段,通过预学案背景补充阅读,助力诗歌意境的感知;以名家示范朗读领悟诗中深情,细细品读诗歌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最后以读促写,带领学生创作诗歌诉写诗情。陈宇璐老师以“跟着艾青写小诗”为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诗歌《我爱这土地》和拓展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体会诗歌的情感与主题,学会诗歌的立意构思;在进一步比较阅读中,品味诗中意象的特点与内涵;分析意象的选择与描述,明确诗歌使用修饰语的重要性与技巧,最后创写小诗,组内分享交流,提升诗歌阅读与写作能力。

一、亮点

两位老师教学环节设计精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授课思路清晰,注重目标达成;教师专业能力突出,课堂驾驭游刃有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建议

今后在教学导入时紧扣教学重点,构建高效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动态生成;教学内容集中明确,落实一课一得。学校语文教研组有优秀而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同时也有不少新生力量,希望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中考试题的研究,研读2022新课标,促进年青教师快速成长。


图片1.png图片2.png


数学

9月6日下午,乐山市教科所副所长程文华及数学教研员王郝欢莅临乐山外国语学校,开展教学视导工作。乐山外国语学校徐乐乐副校长、罗九成副校长、初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徐伟带领全体初中数学老师参与此次视导活动。下午一点半,本次视导活动拉开帷幕,第一、第二节课分别由乐山外国语学校初三备课组的刘洋杰老师、邱方菊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并在第三、第四节课就本次公开课进行交流点评,专家组成员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备课组教研组建设、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跟全体数学老师进行了充分交流。

一、亮点

1.课堂教学展学生风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乐山外国语学校的刘洋杰、邱方菊两位老师承担的两节示范课,都践行了乐山外国语学校的课改理念,把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两位老师精心准备导学案,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教师全面做好学情分析课上才能针对训练;激趣导入,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抓住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课上设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讲解小组成员补充老师点拨,增进学生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让课堂氛围活起来。  

2.评课议课促教师成长。

教科所的两位专家同志对两节课都做了高度评价,两位教师教学功底扎实,对知识重难点把握精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到位,对课堂的掌握游刃有余。程所长充分肯定了这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要求老师们处理好课堂细节,精心打磨每一节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学研讨交流建议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科所老师对老师、备课组、教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1.处理好导学案、课件、课堂上的每一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2.学为中心,老师要学会放手,不要怕学生犯错误。

3.采用合适的方式调动课堂积极性。

4.要教好书,要多读书,可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阅读。

5.组内集体备课,使所有班有一个基本保障,教学质量基于导学案。

6.教研组可组织活动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审题能力。

7.教研组要牵好头,做好保障。

历时3个多小时的教科所视导活动在老师们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参会者获益匪浅。“教无涯,研不止”,教和研是教学的双翼,只要有教学,就会有研究,相信我们乐山外国语学校的数学教师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优化课堂教学,为乐山市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汗水。


图片3.png图片4.png

英语

9月6日,市教科所对乐山外国语学校开展视导工作,英语学科组听了九所级五班、四班两节常态课,分别由季艳香老师和詹丽老师就Module 4 Home alone Unit2 I became so bored with their orders that I wished they would leave me alone.内容进行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以及组内老师共30余人参与听评课交流与研讨。

一、课堂教学亮点

两位老师的课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均基于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关注学生发展,教学任务达成度较高。季艳香老师的课堂比较细腻,依托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安排,在和学生充分的互动中,带领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逐步体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走向与原因。读前,以“如果你的父母外出几天,你是否能照顾好自己”问题引入,再让学生对能自己做的和父母为其做的事情进行分类,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读中,以主人公情绪变化 为主线,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并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明晰情感发展主线,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也便于课后复述。读后,引导学生根据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詹丽老师的教学设计,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平分秋色,课堂开放较大,对学生放手更多。阅读环节,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侧重学生对情感变化的体验与归纳,并有效运用追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讨论环节,设计的问题基于课本,但有比较好的延伸和拓展,对学生的语言储备和能力要求较高。从对詹老师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出师生配合默契,老师的教学底蕴、基本功扎实,学生语言产出丰富,表达能力较强,应该与老师平时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二、教学建议

1.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解新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与主要变化,明确英语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课程实施的内涵与要求,落实素养导向、育人为本的课标理念。

2.进一步做好教研组的建设,加大备课组的研究力度,聚焦主题研究、问题研究等,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5.png图片6.png

物理

本次视导活动共计听课两节,课题为《两种电荷》,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充分展示了乐山外校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亮点

第一节课的授课老师是青年物理教师祝栏铟,祝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亲和力,通过充分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从现象到物理,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节内容是电学的开端知识点较多,祝老师较好的把握了课堂节奏,基本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第二节课的授课老师是中年物理教师周云,周老师以“问题串”的形式串联整个课堂,使得整堂课在逻辑和节奏上更加的紧密、合理。在课堂中虽然没有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周老师的演示实验效果很好。

二、建议

虽然设计了活动,但是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更高;对于物理课堂来说,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精炼;对于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本身应该把握的更精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在课后与乐山外校的物理组进行了交流。物理组除部分教师上课以外其余教师均有参加。首先对祝老师和周老师的课进行了交流,肯定了两个老师的功底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接下来对教研工作进行了讨论,乐山外校应加大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形成教研合力寻求突破。


图片7.png图片8.png

化学

化学教研员与乐外初三化学组全体教师一起先后听了王思源老师和谢千枝老师在九年级16班、4班的同课异构《氧气的制备》,课后老师们就两堂展示课、新课标变化、新教材的变化趋势、新中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交流。

一、亮点

王思源老师的课堂采用“双线索”模式,以探究如何制备氧气为明线,以问题导学为暗线,对重要知识和实验进行线索串联、层层递进;课堂设置双氧水分解、怎样加快双氧水分解、MnO2在双氧水分解中的作用……等步骤,结合创新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中介绍了大量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来乐”、“化妆品减缓衰老”、“高锰酸钾在野外生存中的应用”……等,在课堂中传递了化学在生产、生活、科技、能源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了初中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谢千枝老师的课堂采取“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中谢老师将本节课的考点分散在不同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发现、探究、认识化学知识,避免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课堂中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对氧气的制备进行系列探究、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深度参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感受溶液颜色变化、感受产生气体多少现象差别、感受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惊讶、感受化学变化同时温度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了刚接触化学的同学们对化学的理解。

二、建议

初中化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总结归纳等要敢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深度思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完成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考、实验、笔记、交流……等应有充分的留白时间,体验学习化学的思维过程和一般学习方法。

在进行化学实验尤其试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强调化学实验规范性,强化实验安全教育,要进行实验的一般流程: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束后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的培训。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重视化学教材。

活动最后,化学教研员就新课标、新中考等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周老师指出新课标的变化必定伴随着新教材的变化、新评价方式的变化,也必然会助推老师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化。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师要着力研究新课标变化、研究初中化学学科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地、开花,要在课堂中努力实践大概念统领下的教学、探究教学、发展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


图片9.png图片10.png


生物

一、听课情况总结

1.班级:八年级3班。课题: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执教:王丽芸。

非常恰当、充分、娴熟地使用导学案教学,很好地展示了该校在研市级课题“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实施状况。执教者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课堂容量特别大(完成了2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探究活动组织紧凑,指导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且有条不紊,探究活动质量高,结果准确。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中心,学生通过探究体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一堂好课!

课堂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实例或材料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热点,拓展学生的视野。

2.班级:八年级5班。课题:节肢动物。执教:卢斐。

较好地使用导学案教学,展示了该校在研市级课题“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实施状况。执教者充分备课,教学过程有条理,重点突出,课堂容量大。因为教学内容涉及执教者兴趣领域,课堂举例和材料极其丰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堂内容丰富的传统课。

因执教者教龄很短,课堂举例和材料罗列过多,以致对举例和材料利用不够充分,学生活动很传统。

二、交流

以两节课为例,结合本校市级课题“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聚焦如何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尝试构建“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突破减负增效的瓶颈,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己,提升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11.png12.png


政治

    本次视导活动听取了两位年轻老师的同课异构课,课题为《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课后与道法组全体老师就两堂展示课、新课标变化、新中考的变化等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

一、亮点

两位年轻老师探索和践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整节课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李思婷老师的课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将新型民主国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时政解析能力;同时,李老师引导学生将国外的民主和国内的民主现象进行对比,注重对学生思辩精神和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廖艳老师的课注重对学生启发和引导,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在情境创设、让学生从体验到感悟到认同方面做的很好,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建议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

2.关注合理的情境设计,将之贯穿于知识点学习的始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要有创新意识,敢于打破教材原有结构,重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助力学生把握核心知识、将知识结构化。

4.多研究课标,多研究教材,将教研活动做实做细,课后反思和再备课很重要。

5.用好导学案,真正发挥导学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作用。


13.png14.png


历史

历史学科观摩了两节课,由方远焱和文竟老师执教,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美国的独立》。

一、亮点

1.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学校改革的积极成果,展示了“激情五步教学法”的魅力,两节课都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过程,其基本步骤是:独学——展示——群学——反馈——帮扶。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

2.两位老师都不同程度研读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其中,特别是方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评价的实施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展开。

二、建议

1.需要进一步研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对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比研究,梳理新课标的变化,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加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方法。历史学科课程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久远,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学科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引领学生完成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15.png16.png


地理

基本情况:参会教师5名,所有教师到场;教研员与两位教师进行三节同课异构的现场课,课题为《中国的疆域》;课后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进行深刻分析,二是初中地理创生关键能力教学基本模式,三是如何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关注后进生。

一、亮点

教研氛围浓厚,教师积极认真;教学中教师注重基础知识的过关;特别强调地理学科中地图根据的运用(描图、填图等);强化关键问题牵引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建议

切实加强对新版课标的深入学习;在教学之前的备课需要抓住课题对应课标中的关键点并深刻领悟,如本节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核心点是“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疆域特征”,那么教学中的重点是需要通过观察中国疆域图自主归纳出中国疆域特征并形成结构化知识,并非将识记中国疆域的细末的知识点及邻国的名称、位置等知识点;特别关注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充分鼓励,不仅会给后进生产生持续主动学习欲望,还能给教师在班级教学中激励更加良好的形象,进而反哺教师本人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辅资料中国的习题进行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进行选择与设计,做到精炼、精讲。

17.png18.png

撰稿:刘娟

审发:程文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