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Le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乐山市高2022届二调考试情况综述及后期复习建议

发表时间:2022-04-01 19:58


乐山市高中2022届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于2022年3月22、23日举行,24日市教科所组织了全市24校网上阅卷工作。阅卷过程中,各学科组广泛收集信息,结合网上阅卷情况分析和全市成绩统计分析,对前期复习教学进行了总结反思,对后期复习教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信息摘编于后,望各校组织高三备课组学习研究。

语 文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语文试题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在题型设置上紧扣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特征,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以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为抓手,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思辨、知识运用与迁移等语文关键能力,彰显了语文学科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

二、试题结构特点

1.试题分值: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阅读题共70分,包括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句默写6分);表达题80分,包括第三大题语言文字运用20分,第四大题写作题60分。

2.知识结构:

试卷共分为四个大题,22个小题。
具体情况见下表:

板块内容

题号

考点

题型

能力

等级

平均分(文)

平均分(理)

论述类

文本阅读

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选择

C

1.1

1.08

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B、C

1.51

1.43

3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C

1.13

1.28

实用类

文本阅读

4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选择

C

1.57

1.79

5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选择

B、C

1.01

1.51

6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

简答

C、F

3.84

3.92

文学类

文本阅读

7

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

选择

C、D

1.54

1.6

8

对散文内容的理解把握

简答

D

2.77

2.76

9

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

简答

F

3.41

3.44

古诗文阅读

文言

文阅


10

理解文中的句子并断句

选择

B

1.82

2.01

11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B

0.74

0.71

12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

2.45

2.49

13

翻译:文言文解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简答

5.2

5.28

古代

诗歌

阅读

14

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文中观点态度

选择

C

1.24

1.48

15

考查对比性诗歌阅读技巧之相关能力

简答

2.36

2.39

16

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填空

A

2.7

2.38

语言

文字

运用

17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选择

E

2.7

2.74

18

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E

2.24

2.22

19

辨析病句的能力

E

2.24

2.22

20

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逻辑严密的能力

填空

E

3.84

3.46

21

筛选整合信息及表达能力

简答

E

3.54

3.54

作文

22

写作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的文章

作文

E

43.79

43.9

三、考试情况分析

从考生得分与难度看:全市语文文科总分平均分91.68分,最高分126;理科平均分93.62,最高分127。整套试卷总体难度大致在0.61左右。

1.从客观选择题来看,文科平均得分21.26,理科平均得分22.56。选择题的1(论述类文本阅读)、2(论述类文本阅读)、5(实用类文本)、11(文化常识)、14(古诗阅读)、19(病句)平均得分都在2分以下;其中第5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文科得分最低,均分1.01分,理科第11题古代文化常识均分0.71分。总体来看,阅读类的选择鉴赏选择题存在较大问题;相对来说小说阅读鉴赏、句子连贯得分要高些。

2.从主观问答题来看,文科平均得分70.41,理科平均得分71.06。

以下是主观题阅卷场上的反馈信息:

第6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该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文科平均分3.84分,理科平均分3.92分。该题难度比较低,题干设置清楚且有暗示性,但很多学生没有觉察到这点。

存在问题:(1)审题不清楚,缺少对材料的勾连意识;(2)缺乏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大多数学生只能从材料中找出原句回答,答案拉杂混乱,含糊其辞;(3)虽然有分点作答的意识,但是要点区分不明,内容有重复或交叉;(4)审题不仔细,题干最后明确指向三则材料梳理,但个别学生只从材料三找答案。

后期复习建议:(1)加强审题意识的训练,学会在题目中寻求答题思路;(2)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需要加强训练,多培养学生同类合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避免点子太多、很零散,且重复交叉的现象。

第8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主观题。该题目考查作者写( 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 的原因,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科平均分2.77分,理科平均分2.76分。

存在问题:(1)文体误判,用小说术语来作答,如刻画、情节等;(2)缺乏文本意识,缺少内容上的分析,生硬套用某些答题模板,堆砌手法。如阐述插叙的好处,分析承上启下的作用等;(3)不依照文本,对无名之人的理解有问题,将无名之人理解为中国革命中牺牲的无名烈士。

后期复习建议:(1)加强规范答题意识(问什么答什么,从哪里来回哪里分析);(2)让学生明确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训练归纳概括能力,简洁语言;(3)重视散文文体意识的培养,重视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作答时一定要对应文本内容做分析,不可架空分析。

第9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人物精神的提炼,文科平均分3.41分,理科平均分3.44分。

存在问题:(1)概括时,仅是将表达精神品格的词语罗列堆砌一通,没有得到具体阐述的分值;(2)仅是抄写了文章的重要句子或所做的事,没有进行提炼或上升到精神品格的高度;(3)不会整合答案,要点之间交叉或重复;(4)卷面书写潦草或涂抹较多,不整洁。

后期复习建议:(1)教会学生答题如何分点、如何概括、如何分析。平时练习可以让学生对答案反复修改,找到答题的规律;(2)规范卷面书写。卷面书写不容小觑。在此提醒以下几点:①卷面书写时地语言表述要清晰,不能出现要点交叉与重复,可将所答关键词有序罗列,理清表述的语言逻辑,语句表述完整、准确。②卷面书写出错时要用修改符号,切忌涂抹。③卷面书写完毕后,通读一遍,若发现思考角度不全面,可再添加新的角度作答,力求所答的要点全面、准确。(3)强化答题规范训练,加强概括能力,掌握各种题型基本答题模式。带领学生回归文本,读懂文本,内容与形式并重;(4)加强散文的基础知识和术语的落实,语言表达要注意准确清楚,做到有的放矢。

第13题(文言文阅读)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本小题10分,总体而言。文科平均分5.2分,理科平均分5.28分。

存在问题:(1)“兵者诡道”无法结合语境解析,“兵者”译为“当兵的人”“持兵器的人”。(2)实词“诡”“属”掌握不牢,实词推断能力不足。极少学生能准确译出“欺诈”甚至是相关释义。大部分同学译为“诡计”“诡计多端的”“诡异”,不结合后文“道”一并思考,导致“道”译为“道路”。能将“属”译为“辈分”的同学很少,“属”作为名词“辈”在《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出现过,联系教材,推理出“辈分”并不难。(3)不考虑语法成分。不少同学将“常”译为形容词“平常的”“寻常的”,“常”在动词“遵”后,就只能做“遵”的宾语,应译为名词“常规”或名词性短语“平常(寻常)的规矩、习惯、方法”。(4)只求大意,抓不住得分点。在翻译时没有得分意识,只求翻译大概,做不到字字落实,导致最后只有大意分。“位高属尊”译为“位高权重”。(5)书写意识淡薄:书写潦草,错别字刺眼。“遵循”写为“遵巡”“遵寻”。

后期复习建议:(1)后期加强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积累,简单语法必须掌握。(2)加强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的训练。(3)树立得分意识,加强翻译训练,书面翻译必须落实。特别重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不追求大意。平时练题可以进行文言小片段翻译训练。

第15题(诗歌鉴赏)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科平均分2.36,理科平均分为2.39分。

存在问题:(1)审题不清,“表情达意上的异同”实际上就是抒情的问题,包括抒情的手法和情感内容,学生往往只分析情感,不提手法。(2)答题不规范。题干上问“异同”,应分别从“异”和“同”两方面作答,而很多学生不提“异同”,而是逐首分析。(3)对于诗歌本身的理解不正确。有的同学受选择题影响,认为《南乡子》是一首思乡诗,也有同学对典故把握不正确,认为此诗是一首思人诗。而《渡荆门送别》则误认为是一首送别别友人之诗。(4)答题思考方向。题目中明确指明,二者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应该从意象的特征、意要的技巧手法、意象表达的情感态度及表达效果入手,有的同学则从诗歌整体的技巧手法等角度作答。

后期复习建议:(1)后期应强化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唯有明确了答题方向,才能增强答案的有效性,提高得分;(2)强化规范答题意识,分点作答,准确表述,克服写错别字的问题;(3)对本次考试留空白的考生,要加强引导教育;(4)强调认真书写,关键在于写得清楚工整,易辨认。

第16题(名句名篇默写)考查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文科平均分2.17分,理科平均分2.38分。本次理解性默写考查,题型略有变化,默写考查新题且很灵活,一道开放性题,难度适中,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总体上不理想,文科更明显。

存在问题:第1题:由于学生没有积累相关的论语篇章,故错误率较高;第2题:答“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较多,找对句子的写错别字的较多,“固”写成“故”,”时”写成“世”,“工”写成“功”,“偭”写成“缅”;第3题:要不就是乱写与“沧海”无关的,要么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写成“寄”的比较多。

后期复习建议:(1)先落实背诵,解决写对字;再落实理解,解决写对句子,要加强对诗句内容的理解;(2)对易错字反复强调,让学生加深印象;(3)强调书写规范,默写最好用正楷,不要写连笔。

第20题(语言文字运用)补写语句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文科平均分3.33分,理科平均分3.46分。

存在问题:(1)未耐心推导逻辑关系并准确表述关键词。如第一空,所填词语未准确与关键词“关节”搭配 ,表述为“疏松”“柔软”等,搭配不当。(2)脱离文本来谈,凭空捏造答案。比如第一空“由此可见”。(3)推导时不关注特别信息。如第二空应特别关注标点符号“分号”,推出并列关系;结合第二句关键词“身体素质”、“初学者”,联系后文推出“身体状况”和“运动水平”。

后期复习建议:(1)采用“三步法”来指导并强化学生的思维。①第一步阅读: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②第二步推断: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关注标志信息,如标点符号等。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句式的统一性,逻辑关系的一致性等等。③第三步检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的内容,看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符合字数要求等等。(2)精选题目,定时训练,多让学生归纳总结。

第21题(语言文字运用)该题考查语言简明得体,题干要求明确,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文理均为3.54分。

存在问题:(1)脱离文本,画蛇添足,答案缺乏有效性。如“滑雪应做好攻略”“祝你玩得开心”“我有事就不陪你了”等。(2)用语不得体,表达随意化、口语化。如在表达“中途适当休息”时,写成“见好就收,不要勉强自己”“太累了就不好了哦”。(3)出现病句,错别字较多。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加强,一小段话的建议常常病句连篇。错别字现象也很严重,如“根距”“跟炬”“循序渐继”“徇序渐进”等。(4)语不成段,没有标点。本题的题干是:“请根据语段内容,向他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60个字。”一些学生没有注意审题,只在抓关键信息,于是造成每个信息不去整合成段,而是写出1、2、3点等。标点也存在问题,要么没有标点,要么标点不占格。

后期复习建议:(1)进行审题训练,明确题干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2)语言文字运用题最容易出新,在日常训练中可以多尝试时事热点、生活常识里的语用资源,此外也可多关注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山东卷等的语言运用题。

第22题(作文)写作能力的考查。文科平均分43.79分;理科平均分43.9分。

存在问题:(1)应用文格式不入格:称谓没有顶格写,称谓前面乱加“致”字,称谓结束后没打冒号,“你们好”没有提行顶格且单独成段,结尾祝颂语缺失或格式错误,落款多数没有写时间。(2)审题偏差:一是对于“美育”概念理解不准确。很多考生认为美育就只是艺术培训,或者出现“接受美育的教育”这样的论断,还有个别考生甚至将“美育”理解为“美学”和“体育”。二是缺少对象意识,忽视写信对象是初中学弟学妹这一要求,或是在人物称代上没有注意得体的使用人称代词;或是将对象偷换成自己的表妹;或是只是一味书写自己的观点,独立独立于自己的世界,忽视对象。三是围绕“美”展开行文,没有落到“美育”;套用奥运、奋斗等题材,忽视“美育”要求。(3)文体偏差:忽视书信体格式,写成说理性散文,部分写成演讲稿。(4)行文偏差:例证单一,局限于艺体科目,视野缺乏广度,鲜有联系自然山水之美、人性之美、文化之美、理性之美等。部分学生将美育体现展开到德育、音乐美术、体育等题材后,没有回扣美育核心词,散开后收不回来。艺体生多围绕自身如何”学习艺术“的经历展开了议论文写作。

后期复习建议:(1)强化应用文格式意识,作文继续考查应用文写作,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形式的主流之一,体现了高考作文重视实用性写作的倾向。(2)加强议论文思维训练,应用文形式的背后,归根结底仍是议论文写作,“应用文之外壳,议论文之骨骼”,因此入格议论文依旧是作文教学的重点。(3)加强例证、美句积累,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平庸作文中出彩成了本次作文的最大问题。在作文的“文”与“质”中,文采好、积淀深、视野广的学生在这次作文中较易得高分。(4)加强训练演讲稿、书信等实用文的训练。

四、后期复习建议

1.加强研究与规划。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特点为备考指导,以学生对高考语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实际掌握情况为原点,以进一步落实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与关键能力的发展的具体措施为支点,与学生一起解决短期内(二轮复习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尽最大可能地去提升学生语文成绩。

2.抓实复习与讲评。专题复习教学应落实“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情境识别、问题解决过程中重构知识系统、提升思辨能力、体悟价值导向,并掌握应试技巧与答题规范。讲评教学应以典型试题为案例,将揭示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思维、指导知识关联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分析评价活动中达成目标。

3.优化测试与训练。开展必要的限时训练、专题练习、综合测试等,帮助学生理解考查要求、学会情境分析、明确试题特点、训练应试技巧、掌握答题规范。综合训练应确保高考要求、考查题型等的全覆盖,并根据复习进阶要求、学生疑难困惑等,合理调整考查内容、重构试卷结构、精选精编适应性测试试题。

数 学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整体结构及难度分布合理,在高中数学知识点全覆盖的同时,表现出“聚集核心,平稳过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平中见奇,内蕴深厚;融合知识,彰显应用”等特点。试题层次分明,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拉开不同能力水平学生之间的分差,知识综合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

二、试题特色与亮点

立足基础性,考查必备知识:1题,2题,3题,4题,13题,14题,17题,18题,19题,立足基础,回归本质,全方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体现综合性:5题,7题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及探索意识。

强调融会贯通:12题,16题,20题都是综合试题,综合性较强,区分度高。

突出应用性:理10题,理15题,强调学以致用。

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21题。

三、考试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参考人数

均分

最高分

标准差

难度

理科

7623

79.4

150

26.07

0.53

文科

5472

61.2

139

24.89

0.41

按学科标准分划线:

理科入围:一本线99分,本科80分

文科入围:一本线96分,本科75分

2.各题得分情况:

题型

题号

理科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文科均分

难度

区分度

选择题

1

4.81

0.96

0.197

4.91

0.98

0.158

2

4.44

0.89

0.325

3.98

0.8

0.57

3

4.04

0.81

0.419

4.18

0.84

0.489

4

3.8

0.76

0.485

3.48

0.7

0.585

5

3.75

0.75

0.386

3.42

0.68

0.4

6

3.97

0.79

0.485

3.29

0.66

0.455

7

1.99

0.4

0.536

1.9

0.38

0.394

8

2.97

0.59

0.475

2.34

0.47

0.379

9

2.96

0.59

0.473

1.89

0.38

0.323

10

3.12

0.62

0.54

2

0.4

0.478

11

1.48

0.3

0.02

1.28

0.26

0.236

12

1.96

0.39

0.18

1.45

0.29

0.102

填空题

13

2.91

0.58

0.714

3.65

0.73

0.67

14

2.52

0.5

0.761

1.21

0.24

0.596

15

2.31

0.46

0.593

1.21

0.24

0.569

16

0.69

0.14

0.351

0.24

0.05

0.135

解答题

17

6.61

0.55

0.533

4.25

0.35

0.546

18

6.74

0.56

0.696

4.49

0.37

0.535

19

5.23

0.44

0.597

4.68

0.39

0.561

20

4.23

0.35

0.298

2.58

0.21

0.312

21

3.08

0.26

0.257

1.92

0.16

0.292

22

5.66

0.57

0.605

2.97

0.3

0.56

23

5.4

0.54

0.714

2.16

0.22

0.611

四、存在问题及后期复习建议

1.存在问题:

5题:考查线共面、点共线问题。存在问题:文科生在线共面、点共线的证明方法上,熟悉程度不如理科生,复习不到位,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

7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存在问题:在思维灵活性上,文科学生远比理科学生差,对于这道非常规问法的题,即使是低难度的题,对于优生而言,也是容易失分的点。主要原因还是对知识点的运用稍显欠缺。

11题:考查双曲线的定义与性质。存在问题:学生习以为常的以为问到右焦半径就要利用双曲线的定义转化为左焦半径的表达式,此题容易“多想”而导致错误。

12题:考查函数的综合应用问题。存在问题:学生对比较大小的题型不能准确找到解题思路,即不能快速准确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或正负性比较大小。

16题:球的切、接问题。存在问题: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找到外接球的球心,无形中加大了解题难度。

21题:导数的综合题。存在问题:对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最值、值得问题,方法选择上有“选择恐惧症”,对每种解答导数综合题的所有方法的使用条件不够熟悉。

22题: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存在问题:第(2)问很多同学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的选择上,造成运算量较大。

23题:不等式选讲。存在问题:第(1)问对分类讨论求最值掌握不到位;第(2)问学生对基本不等式、柯西不等式不熟悉。

2.后期复习建议:

(1)研究高考:对近五年全国卷高考试题命题特点、考点分布、新题型、新动向进行分析。

(2)专题突破:针对学情,合理开展“微专题”“小专题”研究。

(3)应试能力:通过定时测验,强化学生书写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

(4)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做好考前心理辅导,交代考场注意事项。

英 语

一、试卷总体评价

“二调”英语试题命制,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以高考为目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强调对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侧重考查学生阶段复习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好地发挥了阶段性调查研究考试的全面考查、诊断问题、全面适应的功能。

全卷总阅读量4356词左右,略高于2021全国高考甲卷;选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话题广泛,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结合当下的热点时事,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突出考查学生的交际、学习和思辨等学科素养。试题立足基础,注重考察学生英语素质。知识覆盖面广,考点均来自课标与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体现语境性和综合性,符合高考命题方向。全卷难度系数适中,切合学生实际。

总体而言,试题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立足教材,强调双基;重视基础,适度综合;创新情景,甄别能力;有力诊断,注重导向。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参考

人数

均分

最高分

优秀

人数

优秀率

标准差

信度

难度

区分度

理科

7208

88.49

146

131

1.82%

28.57

0.91

0.59

0.52

文科

5073

79.24

144.5

46

0.91%

29.96

0.90

0.53

0.50

文科各档有效入围分数(名次)为:一本122分,本科98分 ;理科各档有效入围分数(名次)为:一本112分,本科86分。

(二) 各大题得分情况:

从全卷来看,听力难度不大,阅读理解、语法填空得分率略低,完形填空、短文改错、书面表达难度适中。试题总体得分符合预期,难度控制较好。

卷型

第Ⅰ卷

第Ⅱ卷

合计

题型

听力

阅读(一)

阅读(二)

完形

填空

语法

填空

短文

改错

书面

表达


理科

22.41

15.57

4.96

17.44

7.51

6.33

14.25

88.49

难度

0.75

0.52

0.5

0.58

0.50

0.63

0.57

0.59

文科

20.88

13.79

4.36

15.44

6.32

5.34

13.1

79.24

难度

0.70

0.46

0.44

0.51

0.42

0.53

0.52

0.53


文科、理科失分率较高的试题分布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复习建议

(一)听力部分:总体难度不大,语速略慢,学生普遍得分较高。试题选材广泛地道,材料长度、试题设置与难易度与高考保持一致。难度小于0.6的题,文科7小题,理科4小题。第2题,材料中涉及三个人物,很多同学没有理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导致误选。第4题,问路与方向指示,材料涉及关键地点信息三个,选项并未按序呈现,加之所听(turn left)与所考(take a left)为同义替换,导致误选。第4题得分率为听力部分最低。第18-20题,考查材料为一段独白。材料中出现较多的外国人名、地名、店名等专有名词,学生不熟悉,听得一头雾水,从而忽略了对题干的关键信息加以有效利用,得分相对较低。

备考建议:1.做好相关话题词汇和口语体词汇、习语和句型的积累,熟悉英语口语表达的特点,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快速反应能力。2.坚持每周3-4套题的训练,突出重难点练习,尤其关注前5题和最后一段独白的训练与指导。3.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要抓问题中的关键词,培养听前预测与听中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使听力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4.后期注重高考真题听力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做好话题语境的预测和归纳。5. 注意学生听前,听中和听后的心理建设。

(二)阅读理解部分:生词控制在3%以内,每篇短文在300词左右,材料新颖,贴近时代,各种题材和体裁安排合理,试题设置包括细节题、主旨题、推理判断题、猜测词义题等,与高考真题保持一致。总体得分率略低,失分较多的题(<0.5),文科13小题,理科8小题。

A篇是一篇应用文,100字的故事比赛介绍;三道题均为细节理解考查,难度适中,文、理难度分别为0.51、0.58。第23题,信息句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涉及到多个日期,需要学生仔细阅读题干信息,排除干扰,方可避免误选。

B篇是一篇记叙文,介绍源于非洲传统文化的儿童服装品牌故事;本篇得分率最低,文、理难度分别为0.40、0.44。难度最大的第25题,考查词义理解。该题信息句“Am I going to search for another job…?”没有出现在划线词本段,而是出现在下一段中,需要学生跨段定位信息,学生对选项中的dismissed和accused熟悉度不够也是导致失分的原因。第26题,学生受题干中originally的影响,导致信息定位不准、判断有误而丢分。第27题,考查读者对品牌的评价。学生根据第二段中“I failed to find affordably priced African aesthetic products…进行判断,误选A;而品牌创立后带来的深远影响,短文最后一段给出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完全忽略或者未理解到位。

C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美国帝王蝶数量变化与观察;文、理难度分别为0.51,0.58。错误率较高的是31小题。该题为主旨大意题,较多学生没有立足于全文、准确把握全文的主旨大义,而是按以往阅读经验和常识判断,从而误选C。

D篇为说明文,介绍将塑料垃圾做成新型建筑的材料;此篇难度较大,文、理难度分别为0.43、0.50。第32题,误选B的学生只关注到了选项中的recyclable plastics,忽略了该公司不是produce plastics,而是将塑料垃圾制成新型建筑材料;第33题,该题为推理判断题,信息句为“This is why plastic isn’t the problem. The problem is that we don’t have a good plan for its future…”学生未能正确推断a good plan for its future指的是对塑料垃圾的处理;第34题,选项中两个合成形容词cost-effective和time-consuming的含义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理解障碍,导致失分。

七选五为说明文,介绍三种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内容浅显易懂,侧重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文、理难度分别为0.44、0.5,总体难度略大。第39题,大多数学生以为 “wearing a business suit or sweat pants and T-shirts”和E选项中的what you wear匹配,从而选了E,但忽略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联;第40题,考查段落主题句,较多学生未能理解A选项“Steady as you go”的意思,导致误选。

备考建议:1.强化词汇过关,抓考纲词汇;注重语境中记词,积累语篇中的词汇,尤其是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好文章可反复用。2. 注重限时训练,重点练习学生薄弱的题型。3. 注重阅读分体裁和题型的专题训练,尤其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和解题方法的指导。4. 注重长难句分析和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5. 高考真题反复练,吃透文本与考点要求。

(三)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为记叙文,以关爱和鼓励残疾人为话题,讲述了TY Jawlor 和患有唐氏综合征的Riley 之间的故事。材料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启智育人。本部分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整体内容,区分结构的层次和内容的逻辑关系,选择合乎情节的答案。主要失分的题分析:第46题,学生对be into(喜欢)的意思不熟悉。第47题,因为Riley喜欢《冰雪奇缘》,所以冷冻区对他来说是个“particular”的地方。该题与上文46题有关,属于“连环错”。第48题,该题与上文44题有关,很多学生按以往阅读经验,忽略上下文,误选了volunteer。第55题,学生没有移情入景,而是被下文中的“make him believe in himself more”干扰,而误选了believe. 第59题,考查动词短语。学生对常见短语get down表达常见意义之外的意思(沮丧,情绪低落)不熟悉。

备考建议:1.培养语篇意识,要“顾全大局”,立足语篇强化思维训练。从“语篇”、“语境”、“语义”三个维度提升词汇运用能力;2.准确记忆考纲词汇,最好能从英文解释的角度去记忆,尤其注重完形高频词和新增课标词汇,积累词汇活用、熟词生义等;3. 增加生活常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文化知识。5.带入作者角色阅读,不主观臆断。要通过全文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语气或语意。

(四)语法填空与短文改错:

语法填空为说明文,介绍湖南承德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总体得分不理想。具体问题如下:第61题未能正确判断date作非谓语动词,且没有掌握date back to无被动的用法,从而将dating误填为dated或dates;第64题将find误认为是作谓语动词,从而误填为was found;第66题较多学生没有划分清楚句子结构,误填为连词and 或者as;第67题early最高级拼写错误;第69题strongly副词修饰谓语动词believe,误填为strength作believe的宾语;第70题discover的名词形式写成了discoveration或discoverment。

短文改错为记叙文,讲述旅游经历。错误类型分布比较均匀,有针对性,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与高考真题相当。总体难度适中,但有两处对固定搭配的考查,学生得分率偏低,要引起重视。一是冠词考查go on a trip,二是不定式考查have no choice but to do。另外,单词拼写错误比较明显,如unluckily的写法;仍然有不安要求的符号格式进行作答的现象存在。

备考建议:1.强化专题复习与训练。重点突破重点板块的训练,如:简单句基本句型、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三大从句、冠词的基本用法、介词基本用法及固定搭配等,加强长难句分析的指导与训练。2.巩固词汇,重点关注词性转换、动词短语、介词的固定搭配、不规则动词变化等。3.训练量要跟上,重视句子结构的分析与解题策略的指导,固化常见题目方法,灵活运用词法和句法。4.高考真题反复练习,吃透文本和考点,明确高考的考点考向。同一篇文章,可以换不同的考点或方式反复考查学生。

 

(五)书面表达:为半开放应用文,提示语简洁明了;所选题材紧扣教材和热点生活话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 书写混乱,字迹潦草;乱涂乱画,卷面不整洁;字数没有在合理范围内。甚至有学生在答题卡上自行画出虚线格。2.每个要点审读出来了,但是部分学生只有简略的一两句话,写出了关键词,如thank, grateful , invite 等,没有对要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润色。3. 审题不够严密,详略不当。部分学生要么大篇幅的写感谢,要么过多写邀请,不能均衡每个要点比例。4.语言基础不扎实:单词拼写错误较多,奖写成price,比赛写成competion,邀请写成invent;表达感谢的词汇thank ,appreciate, grateful结构乱用,出现中式英语表达结构较多;表达修改的单词correct, polish写不出来。 5. 过渡和衔接部分的层次性、连贯性、逻辑性较差,上下文连接比较生硬,过渡不自然。还有部分学生不分段,全文只写一个段落。部分学生没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6.部分学生努力尝试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型,但句型掌握不扎实,句型生搬硬套,导致出现句型结构错误。

备考建议:1.强化审题意识,审题首先确定体裁、人称、时态、要点,然后确立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将要点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注意要点之间恰当的衔接和关联词;最后进行润色、誊写。2.关注高分作文的几个要素:要点完整、结构合理、用词准确、表达得体(即具备读者意识)、书写整洁美观。3.系统训练多体裁的应用文写作,强化常见表达方法和基础句式的使用。4.语言的输出要规范,书写卷面美观。平时的作文练习尽量使用一线格的纸张进行书写。

总之,二轮复习与训练是系统化梳理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阶段,应继续做好高考词汇、基础语法分类复习,词汇天天练、天天记、天天测;按照高考题型结构精选素材,有计划地加强专项限时训练,实现语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加强薄弱环节的复习,注重查漏补缺,发现漏洞及时补救,稳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重视考与练后的反馈与讲评工作,做实考试分析,提升能力,挖潜增分。

物 理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二调考试考点覆盖完整,参照高考要求,坚持基础能力,树立学生信心,发挥诊断功能。试题紧扣高考评价体系,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本次试题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景为载体,变“解题”为“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总体情况:

实考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实测难度

优秀率

7613

110

3

49.19

0.46

36%

2.分段统计数据:

等级

分数段

人数

占比(%)

优秀

[110-99]

27

0.36

良好

(99-88]

166

2.45

合格

(88-66]

1621

21.38

待合格

(66-0]

5749

75.81

3.分段统计图表:


4.得分情况统计:

题号

考生人数

题型

分值

实测难度

市均分

区分度

14

7613

客观题

6

0.54

3.23

0.694

15

7613

客观题

6

0.80

4.77

0.526

16

7613

客观题

6

0.44

2.65

0.445

17

7613

客观题

6

0.71

4.24

0.696

18

7613

客观题

6

0.62

3.75

0.581

19

7613

客观题

6

0.23

2.41

0.349

20

7613

客观题

6

0.29

2.78

0.592

21

7613

客观题

6

0.06

1.9

0.02

22

7613

主观题

6

0.57

3.42

0.433

23

7613

主观题

9

0.41

3.68

0.483

24

7613

主观题

12

0.54

6.5

0.835

25

7613

主观题

20

0.16

3.21

0.315

33

7613

主观题

15

0.30

3.24

0.475

34

7613

主观题

15

0.43

6.91

0.427

5.从选择题得分情况来看,有以下题目出错率较高:

题   号

考点

错误情况


电容器,理想变压器,交变电流的图像和有效值、瞬时值

高频错误选项是A,说明部分同学对于电容器的工作原理不熟悉,也体现出学生对情景的分析能力不足


曲线运动,能量守恒定律

本题的主要错误是漏选,很多学生不能选出答案D,说明这部分同学信息提取和运动模型构建的能力有待提高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

不能提取有效信息建构导体棒的运动模型

二、考试情况分析

1.知识有效积累不够,基本概念不清,易错、易混问题的辨识不足。例如第14题考查原子核衰变,预估难度是0.8,实测难度为0.54,这个差距说明了学生对β衰变概念模糊,对β衰变的本质理解不透彻,甚至有的同学靠感觉进行选择。第19题考查交变电流和电容器,错误率最高的选项A,暴露了学生对充放电次数不理解,对电容器工作原理不清楚,还有少部分同学不清楚有效值即电表的示数。

2.推理、分析综合建模能力有待提高。第16题考查电场的叠加,日常训练中强调的比较多的是场强的叠加,同学们基本能够处理好,但本题出现了不常考到的电势的叠加就有25.06%的学生发生错误,说明了学生对“场”模型的建构能力不够,对“电势”的概念模糊不清。第17题考查天体运动,尽管得分率较高,但仍有14.67%的同学选择了选项C,反映了这部分同学对天体运动模型不清楚,对天体运动相关的公式记忆理解有问题。

3.综合分析能力和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第21题考查电磁感应综合问题,是本次考试中得分率最低的,从错误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学生不能有效的提取题干信息,构建出导体棒的运动模型,即使能够构建模型也因为数学应用能力不足不能将表达式推演到第n根棒。

4.审题习惯差,忽视题干条件,漏掉关键词。第20题联系北京冬奥会考查曲线运动,题干上给出了明确的表述“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不忽略”,有12.36%的同学无视了这个条件选择了选项C。

5.计算题解题过程不规范。第24题运动模型简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不大的,但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了漏写方程、矢量方程与标量方程转化混乱、书写混乱等失分情况。第25题零分率较高,可能是学生时间分配不当导致没有时间做,还有的同学写了物理公式也没有有效得分,“骗分”能力不强。

6.选考题不按题干要求作答。这个是老问题了,经过“一调”考试后仍有部分同学没有按照选考题要求填涂题号方框,导致应该拿到的分没有拿到,这个在后期规范化训练中要引起重视。

三、后期复习建议

1.析考题,明方向。后考纲时代的命题依据“一标一纲一评价”,教师要研究高中课程标准、2019年版考试大纲、高考评价体系,明确高考涉及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从而明确备考的方向。

2.循方向,定计划。一轮复习后教师要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考复习知识容量大,学生很可能在一轮复习后核心知识落实不够,那么二轮复习的方向之一就是查漏补缺进行专题复习;在二轮复习中要突出重点,以核心知识为主线,架构网络。

3.依计划,重落实。二轮专题复习一定要着眼于完善知识体系、熟练基本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专题的制定过程中要打破章节知识的界线注重专题内部和专题之间的关联,注重系统性。

4.精练习,重规范。二轮复习要更注重高效,规范化的练题。提高练习题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作答习惯的训练。强化过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学生作答要规范,教师阅卷也要按照高考阅卷标准进行规范,做到“扣分有据,给分有理”。

5.构知识,重技巧。二轮复习要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应试”技巧的训练。包括对综合科考试的时间分配、选择题的技巧等进行对应指导。

化 学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的调查研究考试是学生在经历过高三上学期复习,已全面完成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应试技巧的训练情况以及学生心理锻炼情况为目的的考试,以新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以接近高考实战的形式进行,对学生进行诊断,以期查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后一步的复习提供依据。

1.试卷结构:符合全国甲卷(Ⅲ卷)的高考试题结构、形式和内容。

题号

题型

考查内容

7

客观题

化学与生产、生活

8

客观题

基础有机化学

9

客观题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简单实验方案设计

10

客观题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

11

客观题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12

客观题

电化学原理与清洁能源

13

客观题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26

主观题

物质的分离提纯、气体的制备、沉淀的转化、沉淀溶解平衡

27

主观题

原料预处理、物质转化、物质分离提纯、溶液中多重平衡与微粒分布、电化学

28

主观题

盖斯定律、速率方程(信息)、K与T(图像)和△H的关系、多重平衡计算、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电化学

35

主观题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数、填隙率、ρ计算)

36

主观题

名称与结构简式、有机反应及其类型、官能团性质、同分异构体、合成路线

2.试卷考查了学生对必备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简单应用,难度适中(市平均分53.4),无偏难怪题(最高分98)。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如Co的配位数与填充率)、分析与推理能力(如反萃取剂的选择,含Se微粒的分布,K与T和△H的关系)、归纳与论证能力(控制反应速率的条件、催化剂)等。试题的区分度较好,有较强的选拔功能。较好地诊断出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试题特色与亮点

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的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即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如26题,实验综合题,以学生均熟知的粗盐的提纯及气体制备系列装置为情景载体,回归教材及基础性考点,考查除杂、离子检验、蒸发等基本操作,气体制备的原理、反应条件控制、安全装置、尾气处理等基本实验方案设计,有效控制了试题的难度,且兼顾了公平性。同时对省略步骤的分析,要综合应用沉淀转化的原理;C装置中制得试剂级NaCl要用到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同CH4与Cl2在光照下的取代反应中水槽里的原理和现象),综合性较强,充分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区分度较高。应用化学基本反应原理来制备试剂级NaCl,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学以致用。针对制备要求,没有直接蒸干让微量杂质一起析出,而是创新性地应用同离子效应使NaCl沉淀析出,杂质依然残留在母液中而实现制备目的。本题目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怎么考的问题。

2.试卷中题目充分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如27题,化工流程题,以化工生产情景为载体,考查了原料预处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分离提纯、溶液中多重平衡与微粒分布、电化学等知识点。对该类型题目可建立如下模型:


3.全卷较多的情景素材来源于常规而又有所不同,如第9题D选项证明醋酸、碳酸、硼酸的酸性强弱,将教材上的硼酸饱和溶液改成了0.8mol/L的溶液,变量上出现了浓度的不同;13题Ka的计算由起点移到了全中和点;26题分离提纯中融入了沉淀的转化、HCl的制备装置多了平衡气压的导管;35题配位数和填隙率的考查更加灵活等。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要理解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考试情况分析

1.全市化学学情分析:

实考人数

缺考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客观题平均分

主观题平均分

平均分

难度

7613

210

98.0

0

24.27

29.25

53.52

0.54

优秀人数
[90.0,100.0]

优秀率

良好人数
[80.0,100.0]

良好率

及格人数
[60.0,100.0)

及格率

未及格人数
[0.0,60.0)

未及格率

87

0.0114

538

7.07%

3017

39.63%

4596

60.37%

2.化学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

题型

题号

参考人数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客观题

7

7613

6.0

5.35

1.87

0.89

0.234

客观题

8

7613

6.0

4.4

2.66

0.73

0.621

客观题

9

7613

6.0

2.62

2.98

0.44

0.403

客观题

10

7613

6.0

2.56

2.97

0.43

0.714

客观题

11

7613

6.0

2.89

3.0

0.48

0.516

客观题

12

7613

6.0

3.9

2.86

0.65

0.656

客观题

13

7613

6.0

2.56

2.97

0.43

0.516

主观题

26题

7613

14.0

7.8

2.75

0.56

0.331

主观题

27题

7613

15.0

7.79

3.89

0.52

0.525

主观题

28题

7613

14.0

7.08

3.74

0.51

0.548

主观题

35题

7553

15.0

6.61

3.27

0.44

0.432

主观题

36题

60

15.0

2.85

4.24

0.19

0.635

四、存在问题及后期复习建议

1.考试反映的主要问题:(1)选择题9、10、11、13四个小题得分率相对较低。各小题的错误分析如下:

题号

正确答案

正确率

A率

B率

C率

D率

不选率

多选率

9

D

43.61%

8.67%

40.1%

7.01%

43.61%

0.58%

0.03%

10

A

42.68%

42.68%

23.66%

22.21%

10.84%

0.59%

0.03%

11

D

48.17%

8.6%

8.31%

34.35%

48.17%

0.56%

0.0%

13

B

42.64%

11.86%

42.64%

30.36%

14.51%

0.6%

0.03%

其中第9题,主要错选B选项对高锰酸钾颜色深浅认识不清,对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能力判断错误;第10题主要错选B、C选项,B、 C选项都有多重判断依据,如B中生成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角度,C中生成弱电解质和双水解反应但学生完成情况仍不理想。第11题主要错选C选项,大部分学生的判断被概念“气态氢化物”扰乱;第13题的主要错误是陌生情境中Ka的计算。

(2)主观题暴露的主要问题:

题号

暴露问题

26(14分)

(7.8分)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试剂选取错误或操作描述不准确;常见实验操作中所需仪器不清楚;把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写成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生成氯气和二氧化硫;因没有认真读第二步加入的试剂及先后顺序,在(2)问中出现镁离子;审题不清,漏调“把浓缩液倒入C瓶”信息,进而分析不出整套实验装置各步的目的。

27(15分)

(7.79分)

滤渣Y的成分分析不准确;反萃取剂的选择;含Se粒子的判断;对陌生信息“电位”理解不清导致氧化性强弱顺序判断错误。

28(14分)

(7.08分)

根据速率方程的判断学生错选了C;焓变分析错误较多,学生读不懂图; 
判断理由答不到关键词;第5空多重平衡的简单计算,空着的很多;第6空提高速率与选择性的措施,错答移走产物的很多。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计算。

35(15分)

(6.61分)

VIII族后面多加B;能层与能级不分;对半满描述不清或错误(如N最外层半满);对自由基、单电子、共价键等概念认识不清;计算密度会习惯性放弃;对晶体常见配位数、晶胞空隙的理解有限。

36(15分)

(2.85分)

有机物推断不清;有机方程式漏写小分子;官能团和有机物名称出现错别字;对酯基的认识不清,以为见双键就可以加成;同分异构体不会或漏写;合成路线直接放弃

2.后期复习建议:

(1)针对本次二调考试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各校针对实验基础、离子共存、周期表“位构性”的关系、Ka有关计算、溶液中的守恒关系,新信息的提取与使用、图形图表图像分析、文字表达……等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对点”复习。

第35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乐山化学的传统优势,但从考试数据看,此次考试35题在整个二卷中得分率最低,除了题目本身的新意外,建议各校组织备课组的力量分析学生考试失误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巩固提高措施。

重视化学实验和实验原理的复习。结合教材和课标,整合教材中有关仪器认识、物质检验、物质制备、物质分离提纯、基本实验操作、教材演示实验的原理和变式、实验方案设计等有关内容,强化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应对此类试题的信心。

(2)针对此次考试,建议各校做好学情调研,如学生目前年级排名、化学年级排名、得分期望值、化学学习的自我评价、使用或喜欢的化学参考书、对教师复习安排的建议、对教师讲授的建议、从化学模块、化学题型等方面学生主要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和实际出发进行复习安排和教学涉及,后期复习最忌讳老师凭自己经验讲。

(3)微专题复习。在中后期复习中巧设微专题进行复习,如P及其陌生物质相关考题集锦,N及其陌生物质相关考题集锦,Mg及其陌生物质相关考题集锦,溶度积相关考题集锦,膜在电池中的应用,Cr、P、S、N的陌生方程式,催化剂与活化能、大 键……等,整合教材知识和考点,集中攻关突破。

(4)大单元教学。高考中后期应集集体的力量实行大单元教学。以铜及其化合物为例: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物质颜色(Cu、CuO、Cu2O、CuSO4、Cu(NH3)4SO4、Cu (H2O)4SO4 H2O)——相关实验(酒精灯灼烧铜丝、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混合加热、如何制备Cu (H2O)4SO4 H2O、如何用铜制备SO2)——相关应用(印刷电路板制备、CuSO4能否干燥氯气或乙酸乙酯、最早铜合金、金属的冶炼(火法、湿法))——与结构有关考点(周期表位置、电子排布式、Cu(NH3)42+空间结构……)——与原理有关考点(水溶液中Cu2+比Cu+稳定、铜锌原电池、精炼铜、铜电极的使用……)——陌生方程式的书写(如CuCl2溶液中加入Cu和浓盐酸制备H2CuCl3……)

(5)复习后期进行基础回归和学生应试技巧的指导。

生 物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题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真实问题情境组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表达和指向明确、清晰、直接,确保题目的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试题难度适中,创设情境真实、合理设问,有一定的信息量和适当的复杂度。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综合考查,有利于对高中教学形成正确的引导。试题素材选取生物最新科研成果,引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注重情景设计,能够在一定难度的情景中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发展水平。同时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聚焦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色和本质。

二、试题特色和亮点

题型

题号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1

生物膜系统结构、功能;质壁分离

理解能力

2

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实例

理解能力

3

血糖平衡的调节

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

植物激素调节和应用

理解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

基因的组成和表达过程

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

人类遗传病的特点、类型

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9

考查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考查反射概念、感觉的形成、体温的调节和意义

理解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0

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植物激素在代谢中的作用

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

31

考查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

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2

遗传基本规律的实质和应用

利用遗传学原理分析推理和设计方案的能力

37

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鉴定

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1.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和提取试题信息,把握试题核心本质。如第1题考查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合成与运输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的关系;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浆细胞形成抗体的过程都是围绕高中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能力进行考查。又如32题以果蝇杂交试验为背景,考查遗传定律及其运用,要求学生获取信息,利用所学遗传规律分析、演绎、和推理,解决问题,本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够从所给的表格中提取必要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这些题旨在引导教学立足学科基础,强化关键能力,开展有效教学。

2.注重学科基础,强调主干知识。

试题素材源于教材、教学实际、课堂实验,体现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回归学科本质的理念。通过对核心考点的重点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对核心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关注知识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正确构建知识网络。如第3、4题考查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29题考查反射概念、感觉形成、体温调节和意义;30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31题考查生态有关知识;32题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实质和应用。这些题通过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3.创新设计,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第1题以“膜流”为情境,考查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合成与运输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的关系、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浆细胞形成抗体的过程等知识;29题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情境,考查反射概念、感觉形成、体温调节和意义;31题以“海胆和海藻间的捕食现象分析和预测的问题”为情境,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生态文明观。

如30题以“砷及砷化合物”为素材;31题以“海域生态环境”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从生态系统的视角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态文明观。

5.关注最新科研成果,体现创新性。

如第3题关注“科学家发现的能快速降低血糖的激素FGF1”;29题关注“发现温度和痛觉感受器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学好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了解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及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了解生命科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愈来愈深刻的影响。

三、考试情况分析

全卷全市平均:57.93分,难度系数0.64,高于预期值,说明试题难度较适中,很好地体现回归基础、回归课堂、回归学科本质的命题理念。

第I卷的作答情况如下:

题号

1

2

3

4

5

6

正确选项

D

A

B

B

A

D

错误较多选项

BC

B

D

D

BD

C

平均分

4.01

5.24

5.76

5.75

4.77

3.48

难度

0.67

0.87

0.96

0.96

0.8

0.58

第6题平均得分最低。这一题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特点、类型相关知识,属于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要求,反映学生对遗传系谱图所涉及到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调查方法、计算发病率等知识没搞清楚,尤其是错选C而没有把正确答案D选出来的同学,对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模糊不清,对患病男孩和男孩患病的区别没理解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

第1题平均得分次低。这一题考查的是生物膜系统结构、功能;质壁分离等相关知识,属于理解能力的要求。错误率较高的选项是BC,说明学生没理解有关硝化细菌和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知识,从而没把正确答案D选出来。这部分同学还需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第5题考查的是基因的组成和表达过程相关知识,属于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要求。考查了基因的组成单位、基因的转录、半保留复制、生物的抗性等知识,仍然反映学生基本知识点记忆混淆,信息提取和加工的能力差的问题。

第2题考查的是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实例相关知识,反映学生对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在后膜上发生的变化没搞清楚,部分学生对通过通道蛋白运输的方式也不清楚,他们也应该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第3题、4题考查的是生命活动调节方面的知识,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反映学生对激素调节没梳理清楚,还处于混乱状态,部分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脱落酸等相关知识没有彻底搞清楚,对这些激素发挥作用的原理没搞清楚。认为激素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活动,还有部分同学审题不清,不读题干只读备选的答案,题干中明明要求“根据表中结果得出的结论”,而学生不管不闻直接就选备选答案中叙述正确的选项。说明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II卷作答情况如下:

题号

29

30

31

32

37

分值

9

9

9

12

15

平均分

5.66

4.1

6.33

3.91

9.92

难度

0.63

0.46

0.7

0.33

0.66

第29题:总分9分,平均得分5.66分,难度系数0.63。考查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反射概念、感觉的形成、体温的调节和意义。学生主要在“大量流汗后体温并没有下降的原因”这一空上丢分,学生没理解“并没有下降”,所以没答出“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第30题:总分9分,平均得分4.1分,难度系数0.46。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植物激素在代谢中的作用等知识。这是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从题干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欠缺,学生没看懂图。图一中的IAA只体现出了“促进作用”而很多学生读出了“抑制作用”;题目中明明要求答出“施加外源IAA的浓度与该植物吸收砷的能力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却答“IAA浓度对吸收砷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了;最后一问要求学生答出“差异的可能原因”,学生写出了“基因选择性表达、受体不同、IAA浓度不同......”等与题意好像并不相关的答案。

第31题:总分9分,平均得分6.33分,难度系数0.7。考查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属于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此题借助海域生态系统、海洋生物间的关系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从生态系统的视角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态文明观。基本达到期望的目标。

第32题:总分12分,平均得分3.91分,难度系数0.33。此题是遗传基本规律的实质和应用,是对利用遗传学原理分析推理和设计方案的能力的考查。此题平均分极低,设计难度很低,学生很难上手。其原因(1)首先学生对遗传题,尤其两对或多对基因的,一看就头痛,畏难情绪,加之时间分配不合理,来不及仔细读题,仓促、草率。(2)对问题没理解就仓促作答。如第1问的第2空“不能判断A/a和R/r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原因”,很多学生都能判断出A/a在常染色体上,所以该问只需要答出R/r不在常染色体的原因就行,而学生就不明白咋作答。(3)此题第3小问最后一空回答“能验证假设的原因”,分值重(4分),学生答案不完整,主要是不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去回答,导致丢分。

第37题:总分15分,平均得分9.92分,难度系数0.66。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鉴定知识,属于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主要问题如下:对“实验流程中重复步骤的目的”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对题中涉及的“黄色、菌落、黄色菌落”的理解混淆不清,导致回答问题“通过观察____就可初步判断产胡萝卜素能力的大小”时出现严重的问题从而丢分;还有题干中已经使用了石油醚作为萃取剂,在回答“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时,不少学生还回答“萃取剂的性质”,同样题干中已经明明说清楚了的“干燥的菌体”,同学们还要回答“含水量、原料颗粒的大小”。反映出学生对选修教材的熟悉还不够,学生语言表达、概括能力不够,审题也马虎、大意。

四、存在问题及后期复习建议

1.通过对考试情况分析,学生中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学生教材熟悉程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

②学生语言表达、概括能力欠缺,审题也马虎、大意。

③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强,导致这类题失分就较多。

④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梳理、整理有差距。

2.后期复习建议:

①回归教材,熟悉课本,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教材知识点、关键句、字、词作试题答案。

②加大对语言表达准确性、规范性的要求,特别注重对长句表达的训练。

③重视审题,学会抓题干中的关键句、词和关键信息,读懂问题指向,在答题时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键句、词和信息,准确精干组织答案。

④关注生物最新科研成果、关注生态保护、关注农业生产,弘扬劳动精神、关注生命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⑤创设真实的情景、合理设问。让学生在有一定的信息量和适当的复杂度下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⑥老师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卷Ⅰ、卷Ⅱ、卷Ⅲ、甲卷、乙卷,不要只研究自己所考的卷种),学生认真多做高考真题(不要只做自己所考的卷种)。不要认为高考试题一定按课本顺序命题的;不要认为高考考过的试题不会重复考查,最终没有将重点知识把握牢固;不要认为高考考查实验设计的试题最多出现1道,并且认为这个版块的内容只出现在遗传题中;非选择题中简单的知识点填空每空分值1-2分,而考查能力的每空分值就会较高;不要认为生物死记硬背即可,也不要忽略一些较简单的试题而一直突破难题,这样会导致在答题时因遗忘基础知识而失分。

思想政治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二调政治试题命题导向、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均凸显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全国卷命题风格。命题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突出中央一号文件、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022女足夺冠、北京冬奥等重大社会事件,充分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强化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迁移运用。试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情境的时代性,同时深化基础性,加强开放性问题设计,在现实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水平。

试题全卷共15题,选择题12题,主观题3题共5小问,考查内容为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2《生活与哲学》。

二、特色和亮点

1.试题紧扣课标和教材,突出考查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优秀学生之所以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本次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不同的学习专题展开,通过情境创设,融合概念和原理要义,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特别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引导学生关注对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

经济生活突出考查价格与供求、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等知识;政治生活试题比较接地气,突出考查政府与公民、政府的职能、宗教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内容;文化生活突出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建党精神的意义、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等;生活与哲学考查了创新意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发展的趋势,实现人生价值的措施等内容。

2.试题情境化,结合时政热点,考查学生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

无情境不命题,本次试题以2021-2022年最新时事政治为背景,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设置新颖的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本质,寻找规律。主要涉及到的时政热点有:农业保险费补贴、东数西算工程、整顿校外培训、2022女足夺冠、北京冬奥等内容。如12题以三星堆文创产品“面具冰淇淋”大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需求弹性、生产与消费、消费心理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突出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17题以教育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的理解,突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本质。把知识的考核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之中。

3.优化考查方式,提高能力考查的有效性。

本次试题突出考查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能力的综合运用,引导基础教育教学重视知识的整合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38题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科技是如何赋能该市枣产业提档升级的。以科技为切入点,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别从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作答,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发展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三、考试情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单位

题型

题目名称

实考人数

满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乐山市

客观题

12

5510

4.0

2.72

4.0

0.0

1.87

0.68

0.485

乐山市

客观题

13

5510

4.0

1.7

4.0

0.0

1.98

0.42

0.508

乐山市

客观题

14

5510

4.0

2.32

4.0

0.0

1.97

0.58

0.558

乐山市

客观题

15

5510

4.0

3.21

4.0

0.0

1.6

0.8

0.341

乐山市

客观题

16

5510

4.0

2.5

4.0

0.0

1.94

0.62

0.432

乐山市

客观题

17

5510

4.0

2.97

4.0

0.0

1.75

0.74

0.492

乐山市

客观题

18

5510

4.0

2.22

4.0

0.0

1.99

0.56

0.606

乐山市

客观题

19

5510

4.0

3.57

4.0

0.0

1.23

0.89

0.32

乐山市

客观题

20

5510

4.0

3.2

4.0

0.0

1.6

0.8

0.535

乐山市

客观题

21

5510

4.0

2.51

4.0

0.0

1.93

0.63

0.516

乐山市

客观题

22

5510

4.0

3.22

4.0

0.0

1.59

0.8

0.408

乐山市

客观题

23

5510

4.0

2.03

4.0

0.0

2.0

0.51

0.298

乐山市

主观题

38题

5510

14.0

6.14

14.0

0.0

2.74

0.44

0.338

乐山市

主观题

39题

5510

12.0

4.15

12.0

0.0

2.4

0.35

0.33

乐山市

主观题

401题

5510

10.0

3.46

10.0

0.0

1.98

0.35

0.32

乐山市

主观题

402题

5510

12.0

2.68

11.0

0.0

2.41

0.22

0.297

乐山市

主观题

403题

5510

4.0

2.96

4.0

0.0

1.24

0.74

0.372

实考人数5510人,缺考121人,客观题平均32.17分,主观题平均19.39分,总分平均51.56分,最高分88分,80分以上44人。

(二)学生答题情况:

1.优点:

大部分同学经过各校多轮考练,已初步掌握了答题技巧。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基本具备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种基本能力。考生卷面较为规范,无大面积涂改等现象。

2.不足:

(1)选择题部分问题如下:①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缺乏联系和拓展,导致概念不清,不能规避常见易混易错知识陷阱(如17题公共服务、民主管理;21题主动创造性)。②缺乏解题方法(如14题传导题,题干财政排除题肢③金融)。③缺乏基本学科思维(如19题根据需要进行,没有理解主客观关系;23日女足夺冠表彰其精神伟大而不是能力强大)。④基本的易混点没有掌握(如18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1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2)主观题部分问题如下:

1. 38题总分14分,平均得分6.14分。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科技是如何赋能该市枣产业提档升级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审出题意,明确方向,即A对B型主观题,分析科技赋能的相关措施对产业发展的意义。问题逻辑清晰,材料信息充足,需要学生以科技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为落脚点,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总结,并结合题型特点进行表达阐述。学生作答总体积极,分点规范,普遍能提取出有效信息,部分同学能熟练运用术语。材料中科技赋能主要围绕“品种品质、生产方式、营销创新、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展开,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够,提取信息能力不足,缺乏分层与大胆整合。部分学生读材料不仔细,忽视了“现代农业”等词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大量地、详细地抄材料语言,如“土壤改良、数字化管理、智慧云平台、深加工”等,没有概括成“改善种植条件、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业融合”等学科术语。本题没有高难度的时政语言,材料和以往的练习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部分学生对术语的理解不透彻,且考前复习不到位,疏于记忆,导致在考试中没有运用术语或运用错误的术语,如“引进来和走出去,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宏观调控”等。后期需要学生积累术语,强化复习,并指导学生练题巩固。

2.39题总分12分,平均得分4.15分。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试题结合教材和时政,题目紧贴学生学习的实际,考察了考生综合思维与发散能力,充分体现政治学科特色。学生答题总体方向是正确的,都从政治生活的人大角度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用语专业,基本用的是政治术语答题;绝大大部分学生逻辑思维清晰,条理清楚;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缺点: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全、理解不透;学生审偏题,答政府知识点,同时不能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方向;学生缺少政治术语的积累,概括材料能力较低,基本抄材料或用口水话,答题语言缺乏凝练性。学生思维不开阔,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不到位,知识迁移能力欠缺。

3.40题总分26分,平均得分9.1分。本题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背景。

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说明惊艳世界的冰雪之约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总分10分,平均得分3.46分。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分别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进行思考,难度不大。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不清,角度错误,从冰雪之约为什么成功,答成了文化创新的途径。而此题考查的是成功后的文化意义。二是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只想从教材上找答案,忽视了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有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发展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比如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等等。当然还有不少同学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照抄材料,没有自己的思考。三是范围错误,不少学生写成了哲学。

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要求用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冰墩墩“一墩难求”的原因。总分12分,平均得分2.68分。根据阅卷情况,能准确写出“创新意识要求”哲学理论的学生极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在此部分复习时为了赶进度,只构建了知识体系、梳理了主干知识,对该重点微观知识仅仅是告诉学生一旦遇到就从“破旧”和“立新”两个方面去分析,没有组织背诵,也没有通过例题教会学生运用。此题借鉴了2020年全国II卷40题(1),在评讲中可做变式训练。

第(3)小题,就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写两条吸引青年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理由。总分4分,平均得分2.96分,答题情况良好。要注意的是,开放性不是天马行空,做开放性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找准开放性中的限制性,在限制中开放。

四、后期复习建议

1.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高原现象”。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命题注重试题之间、考试内容之间、学科之间应相应关联,交织成网状的知识测评框架,实现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如果说一轮复习重在考点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全面、细致地掌握考点知识。那么二轮复习的重心则落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领悟上。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恰当地确定核心概念,做好概念分级工作,研究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把握原理,梳理观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将考点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习题训练培养比较成熟的学科思想、方法、能力,掌握学科认知活动的规律,扩展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突破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2.强化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全国卷高考命题坚持能力和素养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问题的情境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二调成绩的基础上,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研究高考试题,加大题型的训练和解读,精讲精练,培养学科思维,提高解题速度。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和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同时要避免与前面教学之间的简单重复,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二轮复习要统筹安排学生练习,循序渐进,使学生练习系列化,能力培养阶段化,以期收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3.注时事政治,积累政治术语。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命题采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教学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合理创设情景,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基本都贯彻了这一要求,为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着重关注本年度的热点问题。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原则,要了解每个热点的背景材料,围绕热点寻找切入点,教师要结合题目给学生以详细的示范,如怎样分析归纳材料要点,怎样寻找材料和知识的结合点,怎样以知识去统领材料,怎样组织答案等。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逐一突破。在平时练习过程中,穿插时政热点相关试题,注重以题加深学生对时政热点的理解,并且积累相关的政治术语,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4.提高得分意识,强化答题规范。

高考阅卷场上,答题卡就是你的全部。如何在有限是的时间和空间中,让自己能多得分,使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我们阅卷经验来看,书写规范,字迹清晰,要点明确的卷面是容易赢得阅卷老师好感的。因此,后期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细节,从点滴小事中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来说如下:二轮专题复习一定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实际情况,切忌一位贪大求全,若老师掌握起来都感到吃力,这种复习不要也罢。面对这种情况,最好选择务实一点的做法,重心应放在继续夯实基础和知识过手这两点上。

5.考前一月建议从“关键词”“易错知识点”“核心知识点”“题型回顾”四个方面发力。

历 史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题命制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要求,符合近年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结构、特点命制。试卷整体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历史学科特色;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着力考查学科思维方法与学科能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特色和亮点

1.党史国史教育入题入脑入心。

本次考试注重党史国史考查,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例如30题考查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对日寇的斗争。41题通过纵向对比古代和现代中国道路交通建设,培养学生自觉的爱国意识和对党的深情厚爱。47题通过开国元帅罗荣桓从事政治工作的各项举措,坚定学生的政治意识,增强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2.创设新情境考查核心主干知识和核心素养。

试题注重历史学科主干知识,透过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26题创设唐朝铠甲的历史情境,借助图文并茂的材料,考查唐朝官营手工业,形式新颖,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29题通过孙中山对国民党员的讲话,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31题以改革开放初期的宣传画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类似的情况在本套试题中不胜枚举。

3.贴近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贴近生活是本次考试中的又一亮点,在生活与历史中寻找平衡点,探寻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例如41题以道路交通为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道路交通建设成果,让学生多了一丝亲切感与熟悉感,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的距离。42题以蔗糖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食料为核心事物,考查世界市场和近代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让学生有话可说。

4.注重跨学科综合考查。

高考改革强调“一核四层四翼”,突出考查的综合性。考试在这方面循着高考的足迹不断探索。如27题透过王夫之的观点,考查与此相关的哲学认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与思维。试题空间感十足,较好地体现历史与地理有机结合,也突出了时空观念素养,例如41题关于古代道路交通,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

5.突出认知思维水平考查。

全卷特别是选择题部分注重解题的思维性,增强试题的思维含量。例如24题透过春秋时期周襄王与齐桓公之间的系列事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思维加工与理解。26题C选项、30题的C选项均具有一定迷惑性,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的逻辑推理思维分析。

三、考试情况分析

1.历史学科全市基本情况简述:乐山市文科实际参考人数:5464人,全市历史平均分:51.8分,难度值为0.51,难度比例为0:19:3全,信度0.64,区分度为0.41。市历史学科最高分:93分(乐山一中 魏安源)。另外,客观题有47人得满分,主观题最高分49分(夹江中学 干冬)。

2.各层次入围情况:

层次

一本

本科以上

专科以上

入围分数、人数

511分

444分

150分

380人

1642人

5423人

历史学科入围分

66分

58分

19分

历史学科入围人数

1003人

1934人

5370人


3.具体各部分网上阅卷得分情况:

题号

题目名称

题型

分值

难度

区分度

乐山市







均分

得分率%

1

24

客观题

4

0.63

0.49

2.5

62.64

2

25

客观题

4

0.56

0.52

2.25

56.57

3

26

客观题

4

0.53

0.22

2.12

52.94

4

27

客观题

4

0.67

0.39

2.69

67.26

5

28

客观题

4

0.41

0.48

1.64

40.89

6

29

客观题

4

0.62

0.55

2.46

61.54

7

30

客观题

4

0.61

0.5

2.43

60.78

8

31

客观题

4

0.43

0.34

1.72

43.04

9

32

客观题

4

0.78

0.49

3.1

77.62

10

33

客观题

4

0.4

0.38

1.59

39.75

11

34

客观题

4

0.71

0.51

2.85

71.16

12

35

客观题

4

0.75

0.55

3

74.92

13

41(1)

主观题

8

0.48

0.34

3.85

48.18

14

41(2)

主观题

10

0.51

0.48

5.09

50.97

15

41(3)

主观题

7

0.64

0.37

4.5

64.31

16

42

主观题

12

0.34

0.33

4.13

34.45

17

45(1)

主观题

8

0.31

0.32

2.49

31.08

18

45(2)

主观题

7

0.53

0.53

3.74

53.45

19

46(1)

主观题

9

0.47

0.37

4.21

46.74

20

46(2)

主观题

6

0.38

0.36

2.27

37.97

21

47(1)

主观题

7

0.48

0.21

3.35

47.83

22

47(2)

主观题

8

0.32

0.22

2.6

32.45

4.学生答卷反映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必做题部分:

41题:总体情况:全市平均分13.27分,第一小问平均分3.8分,第二小问平均分5.03分,第三小问平均分4.44分。

41题第一问:学生无法对材料有效整合,从而影响特点类题目的作答。不少学生只是对材料内容进行了摘抄,严重影响了得分率。
    41题第二问:对变化类设问的答题格式不清晰,不少学生无法使用“从……到……”的规范形式,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此外对于有利条件一问,部分学生脱离了历史学科,单纯从地理或其他学科角度作答。

41题第三问得分较好,由于该问贴近生活,多数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
    42题:总体情况:全市平均分4.08分。

本题得分率低,主要是问题在于:一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主旨,出现了偏离主题现象,如有学生所列论题为“蔗糖的地位提高”“蔗糖发展史”等;二是就题论题,没有将蔗糖在西方的不断普及与宏观历史知识有效衔接;三是照搬材料现象严重;四是答题缺乏逻辑性,论证部分几乎是纯粹的史实堆砌。

选做题部分:

本次试题在选做题方面,严格按照2021年高考模式命题,设计了两个选考题。

45题:总体情况:全市平均分6.03分。第一小问平均分2.41分,第二小问平均分3.62分。第一问答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学生直接抄材料缺乏概括性。第二问主要问题在于思维单一,只关注材料中的个别关键语句,忽视了“退功臣而进文吏”政治改革的其他价值。
    46题:总体情况:全市平均分6.49分。第一小问平均分4.21分,第二小问平均分2.28分。两问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缺少材料概括,一味抄袭原文。

47题.总体情况:全市平均分5.95分。第一小问平均分3.35分,第二小问平均分2.6分。第一问的主要问题在于罗列材料史实,第二问则是思维半径过小,无法结合抗战时期的宏观历史知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完全不明确命题者的意图与要求。

四、后期复习建议

1.鼓励学生多思考,训练思维“四度”。

新课程、新情境下的高考,不断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代之以思维,按照刘芃先生的观点,高考开放性选择题的选项是“论述性的,不是结论性的”。国家提出教育现代化,首先在于学习观念的现代化,思维与思想的进步,其次是学习方法的现代化。高考改革与教育改革的方向都明确聚焦于一点:思维考查是核心。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学生的仍热衷于记笔记、背笔记的“刀耕火种”阶段,停留在对既有知识结论的记忆阶段,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甚至有不少学生不会思考。可以说,不怕学生思考出错,就怕学生不动脑。因此建议鼓励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锻炼思维:第一,留意现实,对现实热点事件进行大脑的加工,建立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历史的关联,通过思考试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理解与解释,训练思维自由度。第二,留意“矛盾”处,在认知矛盾中多问“为什么”,在问题链中深挖细掘,解决问题的同时,训练思维深度。第三,留意所做试题、习题的材料,变换思考角度解释材料,得出新结论,训练思维广度。第四,留意自己解题中的思维困顿点,学会自我剖析,找到自身思维的不足,在新的习题训练或旧题的变式练习中,以逻辑的方法,训练思维精准度。

2.精选精练精讲,重视总结。

后期距离高考时间非常有限,切忌盲目刷题。与其漫无边际的题海战术,不如精心选择,针对学生知识、思维易误、易混、易错的试题,精选有代表性试题,精选从不同角度解释同一知识点或历史现象的试题。以12道选择题为一组,计时精练,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和学生,做好时间控制。精讲试题,不就题论题,做好知识的适度拓展,做好方法的总结,做好思维困惑的收集,做好解题思维指导。

3.重视多渠道积累史实与关键词。

学生的答题思维狭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识视储备不足。对多数学生而言日常积累与阅读严重不足,主要局限于教材、教辅以及课堂上的笔记,因此严重限制了思维拓展与历史认知水平。在距离高考仅70天左右的时间里,欲深度拓宽视野显然不现实,为此建议:第一,教师引导学生重视各类习题特别是历年高考真题与质量较高的模拟题的材料或史实积累,以弥补主要依靠教材获得知识的不足。第二,适度关注时政要闻,积累官方的规范用语,积累常用词与关键词。

4.以教师“阅卷需求”倒逼学生“答题供给”。

学生答题普遍存在为了凑够分值需要的答案要点个数而对单个要点重复回答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大致有如下归因:第一,无话可说,无法在材料或所学知识中找到更多的答案要点,因此只能对已有作答进行多次重复。第二,寻求考试心理慰藉。部分考生对作答要点抱有心里幻想,认为多答、多写就能多得分,只要写了阅卷老师应该就会给分或就会提高得分的机率。对此,我们认为应该从阅卷需求端的角度给学生强调答题技巧,即平时阅卷,老师关注什么,如何评卷,如何找学生答案中的得分点。通过“阅卷需求侧”的介入,让学生打消对考试作答的一些错误认识,推动学生“答题供给侧”改革。

地 理

一、试卷总体评价

纵观二调试题,无论从选材、题型,还是呈现形式,体现了高考试题特色,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全套试卷选材准确,设问巧妙,很好的体现了后期的教学导向。

(一)以稳为主:

1.强调基础,突出主干。

以主干知识为依托,重视对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如第36题涉及的工业区位及其发展变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以乌兹别克斯坦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全球视野、因地制宜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不仅成为测试评价的有效手段,还能够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试题的设计既要求同学们要具有一定的地理必备知识,又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以此要求教学重视课堂,使认真学习的考生面对试题具有成就感。

2.重视情感,考试育人。

   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更要赋予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本次地理试题以1-3题以北京市都市区不同圈层按照街道尺度统计的居住与就业情况为载体考查学人地协调观37题以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河流流量变化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夜宿地产生影响为载体要求同学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稳中求进: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考查方式,突出其选拔功能。二调地理试题也是紧密的围绕高考方式进行命制,强调了学科关键能力、凸显学科素养。

1.凸显学科素养。

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已形成以必考主观题为主、“环境保护”或“旅游地理”选考题为辅的较为稳定的考查形式,通过对主观题的解答可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人地关系所持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态度,以更好检测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养成。本次试题考查集中体现于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兼顾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与人口观。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北京市都市区不同圈层按照街道尺度统计的居住与就业情况,英国计划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2020年英国电力结构为载体”考查能源开发,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河流流量变化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夜宿地产生影响,废弃用地上兴建“沙漠之城”项目,从最初的设想到宣扬的主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功能规划与设计,无不充分体现了环保理念,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区域认知:地图及其他各种地理图像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重要载体,二调试题以图像作为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材料,且每幅图均配有隐含解答问题的重要地理信息的文字材料。主要涉及的区域认知素养的试题涉及知识内容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既有世界也有中国。主要考查区域有:北京的城市居住空间、就业空间,英国的能源开发,白杨河冲积扇表面发育有暂时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乌兹别克斯坦纺织服装业,青藏高原湘河下游黑颈鹤越冬、夜宿地选择,西班牙“沙漠之城”项目这一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成功范例,上海曹杨环浜黑臭水体治理。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综合分析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地方性因素,解释区域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选择题第11题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白杨河冲积扇表面发育的暂时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在白杨河冲积扇顶部沉积颗粒物的比较,考虑沉积物的来源、颗粒大小、分选性、磨圆性要联系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各地也广泛实施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纠正生活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常行为,户外活动中能灵活应对环境及其变化,具备积极适应环境的户外生存能力。如选作题44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整治工作以上海市曹杨环浜采用岸带补修坎埂、修建隔水坝水泵抽排水等工程措施治理水污染为载体,旨在促进考生利用所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强调了学科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途径,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选择题第9题干中的“典型的暂时性河流在一年里基本都是干涸的,偶尔形成突发性洪水”其中考查河流的补给方式地下水常年比较稳定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往往形成春汛、夏汛,是季节性河流,只有短时暴雨可以形成暂时性河道。 第10题设问是不同时期的1~6沉积物形成的位置不同,说明了怎样一个形成过程。其中题干中明确告诉了1~6代表不同时期的季节性河流沉积物,只要同学获取了相关的地理信息试题就迎刃而解。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如选择题第7、8题以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春季土壤湿度偏高导致两区域降水差异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本题组对应的知识点主要有我国的气候、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其中同学们看见题干导致夏季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降水异常需要具备地理必备知识我国夏季风偏弱会导致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在具体分析可知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土壤湿度偏高,会使春季地表升温减缓,海陆之间的温差减小,导致夏季风偏弱,锋面雨带偏南,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地区少雨。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同时用准确简炼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出来。如36题第四问从市场角度,为该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已知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品主要用于出口,因此,海外市场对其纺织服装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就国际市场需求而言,乌兹别克斯坦地缘交通状况成为第一个制约因素。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在地缘位置上远离主要的纺织品消费市场,且境内无港口,难以通过海运进行对外贸易,纺织企业出口面临高昂的运输成本。因此,建设跨国交通运网,提高产品外运能力,降低运输时间和成本,对提高该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市场角度考虑,加大纺织服装产品研发投入,适应市场需求及变化,借助网络销售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等也应该是该国纺织服装业适应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合理措施。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如37题第四问推测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对黑颈鹤夜宿地的影响?该题结合图形材料,先得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下游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考虑黑颈鹤夜宿地对水域的要求,分析得出答案。从图上来看,建库后下泄流量总体减少,工程下游河道水深和水面宽度减小,沙洲与浅水区增大,黑颈鹤夜宿地规模扩大,但也会导致部分原黑颈鹤夜宿地不再适宜夜宿。建库后,受水库调节作用影响,工程下游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减小,使黑颈鹤夜宿地点变化减小,趋于稳定。

二、地理科双向细目表

知识板块

考点及切入点

主要能力考查

题型

题 目 序号

预估 难度

合计 分值

考点


试题

切入点

获取和解 读信 息

调动 和运 用知 识

描述 和阐 释事 物

论证 和探 讨问 题









自然地理

中国

气候

土壤 湿 度 偏 高 与 前 期 气 温(降水的关 系





选择题

7

4

0.6















42

土壤湿度偏高导致降水差 异的主要原因





选择题

8

4

0.6

地表

形态

变化

的内

外力

因素

白杨河冲积扇上暂时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选择题

9

4

0.6

白杨河冲积扇不 同 时期沉 积物的形成原因





选择题

10

4

0.6

白杨河冲积扇暂时性河道沉积物的特点





选择题

11

4

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异性

湘河下游地区成为黑颈鹤 重要越冬场所的 自 然条件






非选择题


37(1)


8


0.6

黑颈鹤夜宿地选择在四周环水的沙洲和河道浅水区的原因





非选择题


37(2)


8


0.6

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对黑颈 鹤夜宿地的影响






非选择题


37(3)


6


0.5


人文地理

城市

北京都市区不同类型的街道特点





选择题


1


4


0.7





48

北京都市区居住—就业状 况带来的主要问题





选择题


2


4


0.7

北京城市发展的适宜措施





选择题


3


4


0.6
















人文 地理









工业

乌兹别克斯坦发展纺织 工 业的资源优势





非选择题


36(1)


6


0.7


乌兹别克斯坦纺织服装业 长期以纺纱工业为主的原因





非选择题


36(2)


6


0.6

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对乌 兹别克斯坦社会经济发展 的意义





非选择题


36(3)


6


0.6

从市场角度为乌兹别克斯 坦纺织服装业发展提出合 理建议





非选择题


36(4)


6


0.6



区域可持续发展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 的发电方式





选择题

4

4

0.75

英国不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选择题


5


4


0.6

为实现减排目标,英国因地制宜最适合大力发展的能源



选择题

6

4

0.7

旅游 活动

(选修 3)

旅游 资 源开 发条件评价

4沙漠之城,项目定位为欧洲最重要的仙人掌展览与教育据点的合理性









非选择题



43



10



0.6



10

环境 保护

(选修 6)

生态 环 境 保 护的主 要 措 施及其作用

补修坎埂 、修建隔 水坝并抽排等措施对提高环浜水质的作用









非选择题



44



10



0.6



10

合计









100


三、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全市共计5510人参加,地理客观题44分,全市平均分26.17分;主观题56分,全市平均分25.37分;地理总分100分,全市平均分51.54分。标准差12.85,及格率27.8%,全市最高分84分。考试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获取能力差,不会从题目给出的信息中分析作答。

2.审题不清,未读懂题干和图像:审题不到位、不全面,不善于抓关键词、不能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

3.读图能力差,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4.答卷凌乱,虽然有少数正确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

5.答卷书写模糊,涂改较多,部分难以辨认,无法给分。

四、后期复习建议

1.教师研究课标、考试说明、精研最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而精设专题提升能力。根据学生的各种练习,教师提炼共性问题,确定专题名称进行专题讲解、专题训练。

2.以专题复习为框架紧扣核心课标:以教材为本,强化知识结构;精选试题进行模拟练习,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强化综合性,培养核心素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022冬奥会、俄乌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能源问题、汤加火山爆发等。



供稿:田玉坤

审发:许泽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