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初高中衔接 推进新课程实施 ——记2022年历史学科新教材联合备课暨初高中衔接教学研讨会发表时间:2022-11-16 12:58 为了交流高中新教材使用中的经验,推进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更好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素养,2022年乐山市历史学科新教材联合备课暨初高中衔接(第二次)教学研讨会于2022年11月11日上午通过腾讯会议召开,全市高2023届历史学科教师、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和教研员共约50人参加会议,乐山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田玉坤担任会议主持。 在会议之前,老师们观摩了乐山二中何欢老师的录播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何老师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学习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承上启下、主线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史料选取得当;教学活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为初高中同课异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研讨素材。 艺术实验学校袁继高老师承担的备课内容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近代史中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三个部分。袁老师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背景、过程和反思三个环节阐述在大概念指导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同时结合双减政策的落地,反思到教学是师生的美好体验,教学设计则是如何达成师生的美好体验,学生对课堂有兴趣是教学所不能忽视的本义。 乐山外校林秀英发言的题目是《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林老师强调以课标、教材为核心载体,以大概念转化为小问题,以“情景—问题—活动”为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收获,潜移默化的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她以“青年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曲折发展”为例介绍了单元设计下的单元分析、单元主题的确定、单元目标的设定、单元学业质量标准的确定、单元结构化设计以及如何设计课时作业。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视野下,又如何实现课时教学的有效对接呢?林老师从教材层级对接、学习目标对接、主题情景对接、问题情境对接、评价目标对接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讲解。 乐山一中吴雨奇分享的主题为“核心概念下的大单元设计———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为例”,吴老师从理念介绍、课程标准、单元分析入手,将本单元主题确定为“冲击与反应”,单元总体设计为“较量与微澜:现危机,引变局———两次鸦片战争”、“寻路与前行:应变局,进困局———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探索与斗争:解困局,入危局———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并分别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解读,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设置材料情境,对教材知识进行整体构建,落实五大核心素养。 井研中学何斌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他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大单元教学理念为指导,理顺教学逻辑,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结构,避免教学碎片化。在确定教学主题后,以大任务小问题推进教学活动,同时突出教学核心内容,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史料教学。何老师特别强调了教研组要做到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 乐山二中张明红老师以“历史的选择:谁来完成救国大业?”为主题,以“新力量、新政党、新高潮、新道路”为主线,运用结构化思维模式对《纲要》(上)第七单元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将内容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转化为任务,将任务转化为活动”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活动形式多样,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 博睿特外国语学校童丽华承担的备课任务是《纲要》上册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童老师首先对这一单元进行了分析,然后分享了自己制作的导学案,让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材料和图表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最后,乐山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田玉坤老师作总结发言。田老师指出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研讨活动,老师们对于如何上好新教材有了更多的想法,总结出了更多的经验,大部分老师已经自觉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并且也更关注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高一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建议老师们进一步转变观念,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观念向核心素养的养成转变,以问题为引领,注重培养学生在新历史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阅读并正确理解较大容量的图文资料的能力,同时注意开放型试题的应对。在初高中衔接方面,田老师指出初高中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旨归,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互相呼应和关联。 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学习,每一次改革也是一次机遇,如果我们转变得快,就能迅速融入改革得浪潮,快步前行。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正处于“双减”政策和新一轮课改叠加的背景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更多的共同话语和交叉地带,希望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改变初高中教学脱节、教研分立、教师失联的现状,让学生成为初高中衔接的受益者。 撰稿:田玉珅 审发:程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