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活动教学 ——2022年乐山市小学五、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展评活动综述发表时间:2022-12-30 19:21 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教学有效方式,促进我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乐山市教科所于2022年12月,组织开展了乐山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六年级优质课展评活动。 我市各区县(学校)经过比赛、选拔,推荐了13个课例参加本次优质课展评。经过评委认真、公正研判,评出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八名(名单附后)。 一、精彩的课堂 13节录像课都能积极落实“学为中心,为创而学”的研创课堂教学理念,积极践行乐山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组研究的“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实施活动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目标明确、面向全体、适于参与、有效调控”的活动型教学的策略,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功能,追求实效,各有其美,课堂精彩如群花竞艳: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人格修养等的课堂。 2.活动目标明确、学法指导有效、关注实践的活动型课堂。 3.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培养自我生存与自我保护能力的课堂。 4.正视历史,科学求真,提倡环保,重视生态的课堂。 5.情境动人、直击人心、感动感恩的课堂。 6.导入活动设计巧妙,落实“激发兴趣、引入问题”功能的课堂…… 二、努力的方向 13位展示教师都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体现了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还需砥砺前行,努力做到:课程正确名称是“道德与法治”,不是“道德与法制”;教学设计文本的规范;课件制作的精美;教学语言的精炼和感染力;视频录制与剪辑(视频录制应该像作家创作作品一样,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切换各种场景,以表现课堂画面的精妙和师生课堂的精彩);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留白的编写意图,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于生活中育德。 三、评委的“回响” 1.井研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唐雪辉老师执教的《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通过教学,学生对烟酒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烟酒的诱惑有了主动拒绝的意识,乐于向身边的人宣传烟酒有害的知识;学生能通过材料多角度理解材料的内容,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2.峨边彝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杨舒钦老师执教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通过本课教学,着重抓住实际生活中的题材,在课堂上拓展一些事例,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并提取了相关信息,让学生做好课前查找资料的准备,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正确的民族观,从学习中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正内涵。 3.犍为县清溪中心小学王小燕老师执教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选取了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继承“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中华传统美德,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板书设计很新颖,但是缺少教学反思。 4.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二小学王联军老师执教的《我是中国公民》。 在教学中设计了“观赏视频,激情引入;交流探讨,心感骄傲;辨析明理,懂得珍惜;朗诵宣誓,激发自豪;课后实践,知行合一” 五大活动板块。设计环节巧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视频素材《战狼》运用很成功,精当的板书设计凸显教学重难点。需改进之处为学生小组活动较少,学生填写学习单后应及时在班级交流展示,宣誓环节课件制作字体应醒目,板书设计还可更优化。 5.沐川县火谷明德教学点王静老师执教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的围绕新课程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突出核心内容,有机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着力培养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内容充满时代感;坚持课标定位,把握教材特点,重点突出间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舞台,使课堂不断绽放思维智慧之花。教学环节紧凑,先破后立,激发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知识上得到夯实,思想上得到洗礼,情感上得到升华,价值取向上得到引导。 6.夹江县第二小学杜建红老师执教的《我们受特殊保护》。 执教者解读教材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结合本课内容,执教者在开课前出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强化认知,努力践行。在教学“年龄节点”时,执教者设计了“我来当小法官”的活动;在教学“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读这部法律,并提出修改建议;在教学“预防犯罪”之处,让同学们交流饼状图,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并写下“预防犯罪”的建议,就是为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甚至捍卫者。在教学“责任”这个环节,执教者安排了一个辨析活动,让同学们谈谈“赞成班长的说法还是小明的说法”,适时引入了榜样——习近平爷爷,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本堂课目标明确,活动丰富,条理清晰,有趣有效。 7.沙湾区沙湾小学王秋萍老师执教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藏文,蒙文等几十种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指导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汉字的历史悠久。通过本课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板块式的任务推进。将语文,书法,音乐,道法进行学科融合。在教学设计中,力求凸显学科特色,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把他们的情感倾注在笔端,用具体行动传承中华文化。 8.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钟文萍老师执教的《辽阔的国土》。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认识祖国壮丽的山河。由《千里江山图》贯穿课堂,先赏图,学生感知祖国山河的壮美,再由课文内容及自己对祖国的了解,配乐解说《千里江山图》感知我国国土不仅辽阔,而且壮美。同时,引入资料,让学生知道祖国的领土完整,是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再由领土完整引出台湾问题,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对台湾的回归从古到今从未放弃过。通过这些资料的引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随之激发,并且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当下的使命:努力建设自己,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9.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刘杨老师执教的《辽阔的国土》。 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国土的辽阔,牢记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致,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特点,本课宜采用多种媒体手段结合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神圣国土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0.五通桥区牛华镇二码头小学贾玉兰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公共生活》. 开课环节,教者联系当下疫情引入“公共场所”的概念,通过分享活动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主线集中在公共生活上,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学生与公共生活的距离,揭示本课的主题,顺势引出“公共生活”的概念。随后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开放式的讨论交流,方法体验,调查采访,实验活动,行为指导,故事分享等引领学生生活与实践相结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始终。课中模拟辩论赛设计好;课末快板儿歌效果好。 教者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了2022版课标的新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性质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有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体验与探索,自主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在活动教学的实施中,重视了引导学生转变生活方式,关注知行统一,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建立,彰显勇于担当的中华少年风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1.峨眉山市实验小学吕贞老师执教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教者抓住课题中“美丽”和“瑰宝”,设计了“寻文字,猜汉字,赏汉字,用汉字”的活动,在教学中立足核心素养,以建党一百周年各民族《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音乐导入,汇报交流身边的民族文字,同时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法治教育;将活动园与阅读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十二生肖的甲骨文,让学生猜生肖,找甲骨,写汉字,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用汉字的环节,教师适时嵌入活动体验,让学生和古人PK创造汉字的能力,写书签体验毛笔的书写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以及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将汉字发扬光大的理想信念。 12.乐山市高新区嘉祥外国语学校胡曼佳老师执教的《辽阔的国土》。 本课设计渗透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十五讲——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教学中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设计了话题讨论、阅读地图、游戏内化等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类型丰富,有课前探究、知识竞赛、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展示等,并注重活动总结,教师的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带动了学生通过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该课例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13.市中区通江小学甘路瑜老师执教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教学设计紧扣“丰富多样的文字”和“古老而优美的汉字”两个主题安排了“寻——知——赏——承”四大板块,呈现了较为严谨的逻辑性。整节课师生互动和谐,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图片、视频、游戏、书写体验等形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收集丰富的资料的同时,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欣赏汉字的艺术魅力。 附件 撰稿:乐山市道德与法治课题组 审发:林宾 |